岳飞,这位千古流传的精忠名将,是中华儿女心中的爱国象征。他以精忠报国、抵御金兵、洗刷靖康之耻的壮举,堪称名副其实的民族英雄。然而,在南宋与金国议和的关键时期,岳飞却遭到了秦桧、张俊等权臣的陷害,被以莫须有的罪名投入监狱,最终被宋高宗下令处死。虽然后来岳飞得以平反昭雪,但他的子孙却四散逃亡,无家可归。
当时,为了躲避政治迫害,部分岳飞后代不得不更改姓氏,而他们所采用的这个姓氏,甚至连现代电脑系统都无法输入。实际上,“岳”这个姓氏源于古代官职,其根源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四岳”官制。“四岳”是唐尧、虞舜时代的官职,掌管四方诸侯,地位显赫且底蕴深厚,岳飞正是这支显赫家族的后裔之一。
岳飞在南宋危难之际,带领军队奋勇抗金,屡次收复失地。他和他的岳家军抗敌英勇的传奇故事,成为后世传颂的典范。河南卫视播出的文化节目《知根知底》里,有一期特别讲述了岳飞后代为了躲避秦桧的迫害,被迫改姓的故事。他们虽然更改了姓氏,但内心依然不愿忘本,于是便将“岳”字中的“丘”和“山”两部分调换顺序,创造出了一个新字,读作“ya”(第四声)。
展开剩余87%这个“ya”字在字典中原本并不存在,直到解放后,岳飞的后人提出将其收录进《新华字典》,这一字才逐渐被人们认识。据另一部纪录片《岳飞在安徽》介绍,在安徽涡阳县马店集镇,有一个叫“ya庄”的村落,居住着那些改姓“ya”的岳飞后代。村里的老人们说,因为“ya”字无法在电脑中输入,给生活带来了诸多不便,他们只得以同音字“亚”替代。
镜头跟随记者来到村庄,看到村长亚坤的户口本上写的姓氏就是“亚”,村口的牌匾上也同样是“亚”。亚坤村长翻开户口本,指着孙女的名字说,如今年轻一代已经开始陆续恢复使用原姓“岳”。据了解,这支岳飞后裔是在元朝建立后,为了逃避迫害,迁至安徽涡阳,改姓“ya”,其中“上山下丘”被视为压迫的象征,因此姓氏才读作“ya”。
村长说,最初使用手写身份证时,村民还能写出这个字,直到二代身份证推行后,大家才开始修订家谱,恢复祖先的姓氏。虽然是英雄后代,却经历了无数磨难。追寻他们的踪迹,不仅看到那句“还我河山”的悲壮绝笔,更感受到英雄骨埋青山的苍凉悲壮。
历代领导人多次在讲话中提及岳飞,赞扬他“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的精神,激励当代青年团结奋进。岳飞出生在河南汤阴的一个普通农家,家境因水患变故而破落。母亲姚氏从小便教育他“精忠报国”,还将这四字刺于其背,以鞭策其志。
少年岳飞酷爱读书与习武,尤其喜欢史书与兵书。虽出身贫寒,读书条件艰难,但他从未放弃。为了节省灯油,夜晚他点燃柴火借光读书,练武时虚心向长辈请教,凭着聪明才智和自律,迅速练成了过硬的武艺。
当时正值徽宗朝廷腐败,农民起义不断,社会动荡不安。宣和四年,金与宋夹攻辽国,岳飞毅然应募参军,赴辽前线。凭借精湛的兵法和武艺,岳飞受到将军赏识,被任命为小队长。在他的首次领兵剿匪战中,巧妙诱敌深入,成功伏击,歼灭数千匪徒,正式开启了他的军旅生涯。
由于皇帝昏庸,统帅无能,宋军征辽失败,金国遂萌生南侵灭宋的野心。宣和七年,金军侵宋,靖康二年北宋覆灭。南宋成立后,金宋双方爆发大规模战争。岳飞多次参与指挥大小战役,力主抗金,收复建康(今南京),巩固南宋偏安的局面。
宋高宗授予岳飞武功大夫、昌州防御使等军职,驻军宜兴太湖,岳飞三十一岁时,岳家军人数已达一万八千人。次年,他率军北伐,收复襄阳六郡,获封清远军节度使,食邑五百户。三十三岁时奉旨剿灭湖南钟相杨么起义,岳家军规模大增,抗金实力持续增强。
三十七岁时,宋金议和,岳飞五子岳霆出生。但不久金国毁约南侵,岳飞奉命第三次北伐,收复失地,驻军朱仙镇,欲攻金营汴州,却被赵构、秦桧连下十二道金牌令其班师回朝。岳飞无奈含泪辞别中原父老,“还我河山”的壮志落空。
此后,岳飞在议和进程中被秦桧、张俊等陷害入狱,坚贞不屈,最终被以莫须有罪名杀害于大理寺狱中。其长子岳云和部将张宪也次日惨遭弃市遇害。二十年后宋高宗退位,绍兴三十二年岳飞冤案得以昭雪,追复元官,礼改葬,赐谥“武穆”,宋理宗时更改为“忠武”。
岳飞一生心怀洗刷靖康耻、收复河山的志向。他遇害时,家中共有五子二女,共七个子女,后代分布何处,历来为人关注。长子岳云战功赫赫,却被奸臣陷害身死;次子岳雷随母流放岭南;三子岳霖流落民间;四、五子岳震、岳霆年幼,改姓鄂,逃过劫难;长女岳安娘,次女岳银瓶,银瓶小姐亦有传说。
岳云被杀时已有二子岳甫、岳申,岳甫四岁。冤案昭雪后,岳甫任吏部尚书,育七子,后裔最初居杭州、苏州,后散居全国。岳甫为第三世,长子觐任江西新昌县主簿,至第九世岳峨、岳嵋隐居安徽。第十三世岳显远任长沙指挥使,至第十七世由长沙迁湖南,十九世岳时云定居白厂塘乡,成为益阳、洞庭湖一支祖先。
岳甫次子岳觌任湖州江陵安抚使,后裔世代居浙江杭州,传承至1990年代已达三十一世。岳雷随母被流放岭南,昭雪后任翰林院大学士,晚年安居江苏丹阳培棠。其四子经纬纲纪均为官,岳纪任镇江医学提典,后裔多居浙江、江苏,至八世迁荆州。
岳俊青为十三世孙,曾任都司,镇守云南镇雄、贵州威宁,后定居镇雄,传承三十余世,子孙亦散居贵州、四川等地。岳霖与兄岳雷同被流放岭南,昭雪后任朝请大夫,育三子琮、琛、珂。琮、珂后裔分布广泛,包括山东、河南、安徽砀山、江苏丹阳、甘肃平凉、浙江嘉兴及河北张家口。
因岳飞家乡汤阴随军迁移,亲属主要落户南方江西九江,故汤阴现有后裔多为后期由河南迁入,现传承已三十余世。岳震、岳霆改姓鄂,隐居黄梅县聂家大湾,平反后恢复姓氏。岳震后获赠保义郎,葬于黄梅苦竹乡杨梅岑村,岳霆获赠修武郎、门祗侯、举直大夫,合葬于岳震墓。
岳震育六子,四子岳琚继承领兵职,抗金殉国,后裔第十五世迁衡东,迄今传至三十二世,散居云南、湖北等地。岳霆育三子,多留黄梅,其后裔岳进于1986年全国武术观摩赛夺“雄狮”金奖,传承岳家拳。
除“ya”姓外,还有岳飞后裔改姓“山”、“乐”,一支则迁居朝鲜半岛,随太祖李成桂打江山。元朝时期,岳霆孙岳浮海在湖北黄梅从军,因功封邑五千户,子孙多次转战。六世孙岳雅远为征西大将军,驻青海,子岳豆兰继承千户职,后因女真习俗改母姓“佟”。
元朝时,征东行省设于高丽,岳(佟)豆兰奉命率军入高丽。元亡后,其部属投靠李成桂,岳豆兰更名“李之兰”,辅佐李成桂建国。1387年,高丽国王与明朝矛盾激化,李成桂领军辽东,途中遭遇鸭绿江涨水,军心动摇,退兵回国。次年李成桂政变称王,定都汉城,国号“朝鲜”,李之兰被封为开国功臣,赐谥“襄烈”。
李之兰有四子,皆为李朝官员,为中朝友好奠定基础。至1994年,朝鲜半岛平安南道、咸镜南道、京畿道等地共有约1200户岳飞后裔,仍保存十余座岳飞庙宇,第26代孙任釜山市太宗寺主持“道成宗长”。
李之兰后人虽在朝鲜土生土长,但从未忘本,期盼重归岳氏宗亲。2000年,岳飞思想研究会秘书长岳朝军远赴韩国,与“青海李氏”宗亲联络,促其认祖归宗,终结600余年离散。岳朝军为岳飞第28代嫡孙,数年间走访多国,联络岳氏后裔,致力传承岳飞精神,编纂家谱。
韩国“青海李氏”大宗会长李完性表示,岳飞的忠诚故事代代相传,
发布于:天津市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股市杠杆软件,顶益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