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众号将分7期发布《秦汉出土医方与晋唐方药文献比较研究——天回医简为中心》全文,以下为第2期内容,上一期内容请见:包伯航 沈澍农:《秦汉出土医方与晋唐方药文献比较研究——以天回汉简为中心》(讨论与总结)。
秦汉出土医方与晋唐方药文献比较研究——以天回医简为中心
包伯航,沈澍农
摘要:本文以天回汉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简称《六十病方》)中的12则医方为中心,通过比较里耶秦简医方、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天回汉简《六十病方》、北大汉简医方、乌程汉简医方等出土文献与《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等传世文献中50首医方内容的异同,探讨唐以前方药医学的渊源、传承与发展情况。
关键词:出土医方;天回汉简;治六十病和齐汤法;五十二病方;千金方;外台秘要方
作者简介:
包伯航,30岁,天津人,中医内科学硕士,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主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文献研究及名中医学术经验传承工作。
沈澍农,67岁,江苏人,中医学硕士,文学博士,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医史文献研究,尤长于写本古籍研究与中医古籍疑难字考证。
20世纪初以来,我国多地先后出土了数量可观的简帛医药文献,涉及战国秦汉时期医事制度、医学理论、医方、药物、治疗方法等医药卫生的各个方面,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在这些简帛医药文献中,方药文献又占有较大的比重,如周家台秦简《病方及其它》、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养生方》《疗射工毒方》、胡家草场汉简《医方》、武威汉代医简等均属方药文献范畴。
2012年,成都市天回镇老官山3号汉墓出土了930枚竹简。其中M3:121共有736支(含残简),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依据竹简摆放位置、竹简长度、叠压次序、简文内容和书法风格等,将其分为八部医书和一部律令(《尺简》)。后将此八部命名为《脉书·上经》《脉书·下经》《逆顺五色脉臧验精神》《犮理》《刺数》《治六十病和齐汤法》(该部分为六十种疾病的应对之方,援马王堆《五十二病方》例,以下简称《六十病方》)《疗马书》《经脉》。其中《六十病方》涵盖了内、外、妇、儿科疾病共60种,每种病下列一方至数方不等,共计105方,为出土方药文献相互之间以及出土方药文献与传世方药文献之间的对比提供了新的材料和视角。
既往的简帛医书研究,在文本本身的识读方面着力最多,这确实是简帛研究的基础工作,但同时也如张如青先生所言:“出土先秦秦汉医药文献研究者中,一些语言学、历史学与考古学知识背景的学者或因缺乏医学专业知识,或对医理一知半解,在部分文字的考释研究中,时有失误,出现词语的误释或过度阐释。”亟需具有中医学背景的学者参与到简帛医书的研究中去。而在简帛医书的中医药学术内涵研究方面,目前以经脉文献的形成与演变、简帛医书与传世医经的关系比较、药物应用的具体情况等专题研究较为热门,简帛医方的比较研究则稍显冷僻,至于从宏观层面上探讨医方在后世的流变情况及其演化原因的研究则更是少之又少。
本文从中医学视角出发,综合文献研究与医学研究两个方面,以天回汉代医简《六十病方》中的12则医方为中心,通过捕捉里耶秦简医方、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天回汉简《六十病方》、北大汉简医方、胡家草场汉简《医方》、乌程汉简医方等出土文献与《肘后备急方》、《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方》、《医心方》等传世文献中50首医方内容的异同,发现出土医方与传世医方的“病证-方药”关联关系,探讨唐以前方药医学的渊源、传承、演化与发展情况。兹以出土医方为纲,可供比较的医方各归其类,条陈如下。
一、治心痹散方与相关出土医方及传世医方比较研究方1 《六十病方》:·治心痹:蜀𣐹(椒)六分,少辛四分,圭(桂)、薑各二分,杏核中實、蕉莢各一分,合和,則(萴)半一分,并合和,以方寸匕取藥,直(置)温酒中酓(飲)之。
心痹,是指以心前区疼痛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疾病。天回汉简《脉书·下经》云:“心痹,心脊相直,寒而痛。”《诸病源候论》卷之三十《咽喉心胸病诸候·心痹候》云:“思虑烦多则损心,心虚故邪乘之。邪积而不去,则时害饮食,心里愊愊如满,蕴蕴而痛,是谓之心痹。”其临床表现与《金匮要略方》中“喘息咳唾,胸苦痛”“心痛彻背”的胸痹病有所重叠。
“半一分”,即“半分”。“半”作为数词,在《六十病方》中的使用方式有以下3种:①半+计量单位,即指该计量单位的
图片
,如“卒饴半斗”“礜半分”。②半+数词“一”+计量单位,也指该计量单位的图片
,如“荝半一分”。③数词+计量单位(以比例称取时可省略计量单位“分”)+半,则指“数词+图片
”的该单位计量,如“水一斗半”“美酒二斗半”“贝母一半('一’和'半’之间省略了比例计量单位'分’)”。简而言之,“半”字在计量单位之前,则表示实际用量为“图片
的该计量单位”;“半”字在计量单位之后,则表示实际用量为“该计量单位前的数词+图片
”的该计量单位。本方附子用“半一分”,“半”在计量单位“分”之前,故附子的实际用量为图片
分,也就是半分。《六十病方》治心痹散方(下简称“治心痹散方”)由蜀椒、细辛、桂、姜、杏核中实(即杏仁)、皂荚、荝(即附子)等七味药组成,对后世以辛温药治疗心痛类疾病的立法制方有着深远的影响。本方方药按用量占比由大到小排序,蜀椒用量为六分,在方中排第1位;细辛用量为四分,在方中排第2位;桂、姜用量为二分,在方中排第3、4位;杏仁、皂荚用量为一分,在方中排第5、6位;附子用量为半分,在方中排第7位。通篇来看,《六十病方》中大多方剂均按此规则排列药序,且附子、礜石、商陆等毒副作用较明显的药物往往因用量较小而排在方末。这表明《六十病方》应是一部经过医家仔细整理过的方书,同时也提示我们,方剂学“以用量多者为君、次者为臣、最少者为佐使”和中药学“以上品无毒者为君,中品无毒或小毒为臣,下品有毒为佐使”两种“君臣佐使”理论在西汉时期已初具雏形。
在晋唐方书中亦不乏与治心痹散方组成相近、治法相类的心痛治方,例如(相同之药用粗体):
方2 《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二《胸痹心痛方四首》引《古今录验》:小草丸,疗胸痹心痛,逆气,膈中饮不下方:
小草三分 桂心三分 蜀椒三分,汗 干姜三分 细辛三分 附子二分,炮
右六味,捣合下筛,和以蜜,丸如梧子大,先食,米汁服三丸,日三。不知稍增,以知为度。忌猪肉、冷水、生葱、生菜。
小草丸方与治心痹散方有桂心、蜀椒、干姜、细辛、附子等五味药重合,可认为二者为源与流的关系。另有《范汪方》乌头赤石脂丸(赤石脂、干姜、桂心、椒、乌头)等方与治心痹散方用药亦颇为相近,不再作具体比对分析。
汉唐医方中另一大类治疗心痛的处方——栝楼薤白白酒汤,其祖方同样可追溯至先秦时期:
方3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病方》:(卵)(瓠),㵭(煮)以酉(酒),酓(飲)之,
图片
(瘥)肩、图片
(背)疾。卵瓠,即栝楼。肩背疾,见于新蔡葛陵楚简,其症状为:“伓(背)、膺疾,㠯(以)𤷰(胖)痮(胀),心
图片
(悶)。”临床特征与心痛、心痹、胸痹等病基本一致。该方以酒煮栝楼治疗心胸闷痛之法被后世广为传习,并衍生出如《金匮要略方》卷上《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的栝楼薤白白酒汤方、栝楼薤白半夏汤方,《备急千金要方》卷第十三《胸痹第七》治“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汤方(栝楼实、薤白、半夏、生姜、枳实)等多首名方。可见仲景以降治疗胸痹心痛常用的两大类处方——乌头赤石脂丸类方与栝楼薤白白酒汤类方,其祖方均可上溯至西汉以前。二、治痹方与相关出土医方及传世医方比较研究方4 《六十病方》:則負(倍)一物,并合之,常先餔食以厚酒一杯,酓(飲)如小枣。已酓(飲),温衣卧,
图片
(摩)痹所在,汗出定,起。·弓(芎)图片
(藭)主筋,黄脂(耆)主脂,白图片
(蘝)主骨,病所在負(倍)亓(其)藥。脂,通“肌”,为“肌肉”之义。如马王堆汉墓帛书《天下至道谈》:“八巳(已)而肌(脂),九巳(已)而黎(腻)。”郭店楚简《唐虞之道》:“脂(肌)膚血䐴(氣)之
图片
(情)。”方4主治证候及药物组成部分文字均已脱失,但结合《六十病方》通篇体例来看,该方列于前治心痹散方之后,同属“治痹一”目下,且节度法中有“摩痹所在,汗出定,起”一语,故亦应属痹病治方。从方后“芎䓖主筋,黄耆主肌,白蔹主骨”的记载来看,其组成中也至少含有芎䓖、黄耆、白蔹三味药物。
《五十二病方》疽病治方中有与此相似的表述:
方5 《五十二病方》:雎(疽)病:冶白薟(蘞)ㄴ、黄蓍(耆)ㄴ、芍樂(藥)ㄴ、桂ㄴ、畺(薑)ㄴ、𣐹(椒)、朱(茱)臾(萸),凡七物ㄴ。骨雎(疽)倍白薟(蘞),肉雎(疽)倍黄蓍(耆),膚雎(疽)倍芍藥,其餘各一,并以三指大㝡(最—撮)一入咅(杯)酒中,日五ㄴ、六㱃(飲)之,须巳(已),□〼
方6 《五十二病方》:【一】雎(疽):以白蘞、黄𦮂(耆)、芍藥、甘草四物【□】者(煮),筀(桂)、䕬(薑)、蜀焦(椒)、樹(茱)臾(萸)四物而当一物,其一骨□瘧□三□【□□】以酒一棓(杯)【□】□□□筋者倏=(倏倏)翟=(翟翟)【□】□之,其□【□□】□□=ㄴ。日四㱃(飲)。一欲溃之,□【□】〼
方5治疽方由白蔹、黄耆、芍药、桂、姜、椒、茱萸等七味药组成。方后所载“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耆,肤疽倍芍药,其余各一”之法与《六十病方》治痹方“芎䓖主筋,黄耆主肌,白蔹主骨”如出一辙。
方6用药仅较方5多出一味甘草。其简文虽稍显断续,但从方后残存的“骨”“筋”等文字来看,或原本也载有方5中的“倍药之法”。
由方5可见,白蔹、黄耆、芍药均有各自对应的主治病位,桂、姜、蜀椒、茱萸则与疾病病位无明显对应关系,似是辅助用药。方6也特别指出:“【一】雎(疽),以白蘞、黄𦮂(耆)、芍藥、甘草四物【□】者(煮),筀(桂)、䕬(薑)、蜀焦(椒)、樹(茱)臾(萸)四物而当一物。”更是明确将“四物而当一物”的桂、姜、蜀椒、茱萸与白蔹等药区分了开来。是秦汉出土医方中“君臣佐使”概念的直接体现。
桂、姜、蜀椒、茱萸除常作为药物见于出土医方之外,也是秦汉饮食文化中常用的调味料,如《楚辞·九歌》:“蕙肴烝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急就篇》:“葵韭葱薤蓼苏姜,芜荑盐豉醯酢酱。芸蒜荠芥茱萸香,老菁蘘荷冬日藏。”均有相关记载。许嘉璐也在《中国古代衣食住行》一书中谈到:“除了上面已提到过的醯、醢、盐、梅等之外,姜、桂、酱、豉等也早就用于调味了。”并举《汉书》颜师古注:“(胃脯)以末椒姜坋之,暴使燥。”孔颖达《周礼·膳夫》正义:“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者谓之脯。”等例。故综合来看,桂、姜、蜀椒、茱萸在部分医方中的作用可能与后世组方中的甘草、生姜、大枣有些类似,更多地是在起调和药剂、调和药味或调护胃气的辅助治疗作用。
再将《六十病方》与《五十二病方》对比来看。《六十病方》以黄耆、白蔹、芎䓖治痹,《五十二病方》以黄耆、白蔹、芍药治疽,用药相似,但主治不同。在当代中医学的认知中,“痹”属内科疾病,“疽”属外科疾病,二者确无明显关联。然而在西汉时期中医学的认知中,痹病可以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发展为疽病,如天回汉简《脉书·下经》中即有载:“凡久風産痹=(痹,痹)之卒發者,不必産於風;淫气箸(著)痹産且(疽)=(疽,疽)之卒發者,不必産於痹。”这可能便是《六十病方》治痹方与《五十二病方》治疽方主治病证不同但用药方法相似的理论根源。
《六十病方》治痹和《五十二病方》治疽的药用经验,以及“病所在倍其药”的加减方法,在后世均有良好的传承和发展。
其治痹部分,多见于单药药用经验的传承。如在《外台秘要方》卷第十九《风湿方九首》引《深师》“疗风湿,百节疼痛,不可屈伸,痛时汗出方(芍药、甘草、芎䓖、附子)”中使用的芎䓖,可能是继承了《六十病方》中以芎䓖治疗筋痹的药用经验。又如在《金匮要略方》治“病历节,疼痛,不可屈伸”的乌头汤、“治中风,手足拘急,百节疼痛,烦热心乱,恶寒,经日不欲饮食”的三黄汤、“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状”的黄耆桂枝五物汤等痹病治方中均使用了黄耆,可能是继承了《六十病方》中以黄耆治疗痹病的药用经验。值得注意的是,《本草经集注》云:“黄耆:味甘,微温。无毒。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妇人子脏风邪气,逐五藏间恶血,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泄痢,益气,利阴气。生白水者冷补。其茎叶疗渴及筋挛、痈肿、疽疮。”这提示我们,《六十病方》治筋痹散方(见方12)中所用的“枝草”有可能是黄耆的茎、叶,而非根部,与今主要用根有别。关于白蔹治疗痹病在晋唐医方中的经验传承,后文将展开详细讨论。
其治疽部分,多反映为“药群”经验的传承。例如:
方7 《医心方》卷第十五《治痈疽未脓方第二》按语引《僧深方》:治痈肿排脓散方:黄耆四分,夕(芍)药二分,白蔹二分,芎䓖二分,赤小豆一分。凡五物,冶下,服如上。
方8 《千金翼方》卷第二十三《处疗痈疽第九》:黄耆散,主痈疽撮脓方:
黄耆五分,脓多倍之 小豆一分,热口干倍之 芎䓖半两,肉不生倍之 芍药二分,痛不止倍之 栝楼二分,渴、小便利倍之 白蔹三分,有脓不合倍之
右六味,捣筛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三。
二方均沿用了《五十二病方》治疽方中用“白蔹、黄耆、芍药”治疽的经典药群。方8还发展了“病所在倍其药”的加减方法,将“倍药”的条件细化为脓多、热口干、肉不生、痛不止、渴小便利、有脓不合等具体症状,使学方者即便不晓“骨疽”“肉疽”“肤疽”的证候内涵,也能够临证加减。
“倍药”法与后世一般的加减法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其仅通过调整方中药物剂量的比例来改变处方的主治证候,而不改变处方药物组成。该法在晋唐方书中其实并不罕见,在十水丸、石斛散、五痔散、苁蓉丸、白垩丸等方中均有应用和发展。例如:
方9 《备急千金要方》卷第二十《杂补第七》:治阴痿,精薄而冷方:
苁蓉 钟乳 蛇床子 远志 续断 薯蓣 鹿茸各三两
右七味,治下筛,酒下方寸匕,日二服。欲多房室,倍蛇床;欲坚,倍远志;欲大,倍鹿茸;欲多精,倍钟乳。
该方整体为治男子“阴痿,精薄而冷”而设,方中药物除均具补肾壮阳的共性功效外又各有所长,能够分别针对阴痿病少房室、不坚、不大、少精等不同临床表现而发挥相应的治疗作用。与秦汉出土医方相比,晋唐时期的“倍药”法更着眼于微观的“症”,而非宏观的“证”,其本质是在“辨病论治”与“辨证论治”基础上进一步对“药——症”关系的深化和细化。
本文后部第九节“治心腹为病”方,亦采用了“倍药”法,加强对不同部位病证的治疗作用。类似记载也同见于北大汉简,表明秦汉之际,以一味药针对一种病证的意识比较强烈。此外,“减法”在出土医方中极为少见,这或与丸散之剂多先预制,临证用时只便加药而不便减药有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股市杠杆软件,顶益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