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2015年那个全民都在议论“股神在民间”、菜市场大妈都开始谈论融资加杠杆的疯狂年代吗?
一晃十年,2025年A股两融余额不声不响地冲破了2.3万亿大关,眼看数据一串串新高,脑海里难免浮现个疑问:这会儿,是不是又在重蹈老路?还是说,这次“高”得理直气壮?
说白了,2.3万亿听着唬人,实际上暗藏玄机——咱们到底是迎来“牛市号角”?还是又多了几份隐忧?
换做你,敢在这时候两融加码吗?你是撒了欢冲进场,还是坐等故事下半场?
先别急,咱慢慢拆解这摞数据背后的八卦。
本来啊,A股这场“两融余额大跃进”,光看数字增长确实炸裂,不比2015那年逊色。
可你要非拿一把尺子去量,发现现在的水位虽高,池塘却比十年前宽了不知道多少圈,不光标的数量飙到4000多只,门口看热闹的人也多了成倍,但风险没以前那样水漫金山。
2015年炒两融,跟拼多多砍一刀似的,只要会注册,谁都是股市小霸王;2025年这波,咱们的玩家素质高多了。
朋友圈分享股票早就独立门户,参与者的胃口和见识都宽了不少。不信你看:十年前能玩的不到千只标的,现在能玩四千多只,场子大了,热闹归热闹,但每只股票背后的杠杆影响力可没以前集中。
也就像斗地主从三个人变成了十三人,大王下桌不一定直接爆炸,风险自然被摊开了。
再说“盘子”大小这事儿,数据摆眼前:现在两融余额占A股流通市值的比例常年2点几,2015年直接上到4%以上。
简单点说,以前一分钱都能撬动不少水花,如今再多也只是“大海里扔了块石头”。
这背后其实是市场成熟、成交放大、投资者分散化的结果,没人能轻松再“一刀切”地影响大势。
加上交易总金额也是,你看现在单日融资买入量动不动三千亿,可总成交额翻了几番,两融占比反而低了点。
意外不意外?市场这“肌肉”练得越来越结实,但外表还是一样多金光。
讲真,人变多了,钱反而分薄了,这听起来像不像过年抢红包?
以前几百万人分一锅粥,如今七八百万个人、五万多机构齐下场,单个亏损都降下来了。
你要硬算人均负债,跟过去一比,2025年每人把杆杠用得更谨慎,风险承受能力也有进化。
而结构性行情,比2015年那阵子更鲜明。
创业板成了资金宠儿,就像被打上“新质生产力”标签后,瞬间光环加身。
两融余额十年里爆炸式增长,涨了快四倍,蓝筹板块如沪深300反倒缩水了40%出头。
2015年是金融地产在炙烤,如今新晋的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汽车等行业渐成主力,这风水轮流转就跟奶茶店一年出新款一样快。
大家都奔着赛道去,为啥?因为政策、市场、资本的热嗓子都朝着未来创新吆喝。
而像银行、煤炭、地产这类传统老炮,近几年杠杆资金用脚投票,大撤退,不是没理由。
一方面监管捂住了口袋,不让野蛮人进场,另一方面新经济腾飞、业绩实打实,有点真本事。
不过这里得说句公道话,局部分化也挺刺眼的。
科技股里AI+那几个龙头,近期两融比重热得发烫,成交额占比远高于市场平均。
很多人感叹“AI就是新互联网+”,跟2015年东方财富、乐视网那个风头正劲的年代颇有些神似。
可别急着下结论,细看这些AI龙头的业绩,新易盛、中际旭创、天孚通信,今年上半年平均业绩增长超两倍,寒武纪还翻身扭亏。
2015年那波互联网+龙头,除了东方财富勉强撑面,其它龙头基本是“尬演”增长,名头响业绩弱。
也就是说,这回虽然部分个股估值高,但基础好、利润真,有些高烧也不至于烧糊涂。
就是市场总有恒温器,涨多了、融资杠杆集中高了,短期震荡是逃不掉的。
记者那份热门票去杠杆名单,随便挑几个,千倍市盈率、融资快速拉高,弄不好就上天台吹风。
市场这根神经,啥时候最紧绷?你站在悬崖边最有感觉。
可别拿牛市当常态,套牢最多的,总是最后一批冲进去的。
这一波“妖股”未必能长盛不衰,高估值高风险传说还在流传。
与其问行情怎么走,还不如盘盘自己该怎么选股避坑。
路子无非就两条——要么风口浪尖搏刺激,要么摊大饼求稳当。
可不管怎么选,几条通用铁律得记心里:
1. 别跟风热炒,看见板块杠杆率一下子飙高,你得留个心眼,是实火还是虚火?有业绩、有前途、低杠杆,那是宝藏;没业绩、纯概念、杠杆高,赶快离远点。
2. 组合投资才是正道,别把鸡蛋全搁一个篮子里,分散行业和风格,避免被单只妖股拖下水。
3. 动态调整仓位,别死守热门,政策风一刮,刚火的板块能一夜回冷。
4. 有买有卖要有底线,止盈止损要设好。行情大好千万别头脑发热来回梭哈,落袋为安才是真利。亏到设定的阈值,及时抽身,保命第一。
5. 时刻盯着宏观政策和行业风吹草动。
去年你还觉得新能源稳如老狗,今年AI就抢镜。国家一锤定音,行业分分钟变天,你不关心政策,操作再溜也可能踩地雷。
6. 心态别崩。
加了杠杆,震一下波浪都被无限放大,一旦贪念上头追高杀跌,吃亏八成是你。哪怕市场火爆,也要记得留点现金底仓,行情一调头还能补仓自救。
纵观现在,A股两融市场的生态早就变了:
不再是2015年一窝蜂“幻想做首富”的狂热,也不是当年那种场外配资随处撒野的混乱。
监管加严,场内场外渠道基本堵死,只剩下正规军能开杠杆。
资金结构多样,外资、内资、私募、公募挤作一团,急于“抢筹上车”的多了不少长线大玩家。
但也因此,短期波动虽有,整体风险弹性其实减弱。
市场逻辑,从过去的“资金席卷牛市,到处沸腾”,变成了“业绩驱动下,择优配置”。
杠杆能做的事有限,增量却撑起了新高。
想靠着一刀切的疯狂涨跌再现2015年奇景,只能说想多了。
炒股要靠脑子,而不是跟风喊口号。
满仓干进去,一夜暴富的梦该醒醒了。
别觉得现在两融余额破新高就等于市场风险重来,你得看结构——分散了,大资金、理性投资主流,韭菜们反而更有活路。
当然,这热闹底下还是有暗流,部分板块、个股风险抬头,别迷信任何牛市神话。
炒股到头,拼的还是谁手稳、心定、脑子清醒。
有点耐心,分散配置,冷静看待热门板块“过热”现象,不做最后接盘侠,才是走到最后的那群人。
要想躲过历史轮回的坑,除了看得懂结构,更要看得清自己。
毕竟钱永远向着聪明、谨慎而坚持原则的人流动。
至于两融后市,热闹归热闹,安全边际和风险防范意识更不能丢。
你觉得,2025年这场杠杆新高和2015年那场疯狂牛市,究竟是不是同一出戏?
欢迎留言聊聊你心里的“旧梦新歌”!
本新闻旨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价值观,如发现内容有误或涉及权益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修正。
专业在线股票配资交易平台,股市杠杆软件,顶益所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